《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目标是: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师父的称赞?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竹锁桥边卖酒家》导入新课,听完故事,问: 你知道这李唐为什么能考第一呢?学生没回答,我直接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也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我以多媒体出示:《深山藏古寺》让学生思考加以选择并说说理由。我紧接着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一时也回答不出,当我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既延伸了本课的知识点,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不足之处: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得较多,相对来说,读得时间较少,学生说的较少。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
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民间故事《国王和他的三个儿子》导入新课,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所以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知道三儿子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三儿子想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让国王满意,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如汤俊琦讲的用碗装开水快速熨衣。
结束时,我又以故事来总结:讲民间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两个故事中的画家的画妙在何处?
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给你一张纸,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一个班有很多学生?
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因此举的例子不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核心提示:《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了则在纸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启发性。教学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也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3《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分为8个自然段。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旨在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今天是我第一次正式上台讲课,虽然之前也试讲过,录过一次微格课,但是这种感觉和正式上课还是不一样的。正式上课总是有一些自己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以至于要改变一下原来的计划。现在就通过以下几点来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情况。
1.在导入课的时候,我本来是想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说几句话,告诉同学们他们在上周三位实习老师上课的时候,表现的都很好,期望这节课能再接再厉,然后再正式上课。但是,今天上课前同学们有些乱,我想说安静一下,要上课了。结果同学们就直接说了“起立,老师好”,我当时是没有预料到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不得以就放弃了之前的一段,直接上课了。在正式导入时,应该让同学们起来回答问题的,却被我自己给说出来了,使得同学们也没有真正安静下来。在这一点上,我以后还要注意要在同学们安静下来后才开始正式上课。
2.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读课文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先读一下前面的导语,看看这篇课文到底要让我们了解些什么,再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学习提示去读课文。而我直接忽略了课前导语这一部分内容,这一点以后我会改正的。
3.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自己找一找里面的多音字。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这一点对他们还不是很容易,这一部分内容可有可无。但是,不得不说,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几个多音字我都没有注意到,却被他们提出来了,现在我已深刻地感觉到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向学习的活动。
4.在讲述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的时候,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只叫了两个同学回答,而这两个同学讲的过于繁琐,我也没有再让同学们继续整合,就直接展示了自己的答案,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5.讲述课文时有些急躁,重难点没有突出出来,同学们读的也不够多,而且没有注意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在课文感悟方面,总是在同学找出段落之后我就已经把关键词标出来了,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出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感悟主人公的情感,这一点我以后会注意锻炼同学们提炼 ……此处隐藏7075个字……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2《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二是抓住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他的画受到称赞?学生结合书本和插图讨论交流,总结他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这时候,别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三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结束时,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们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画上一座山,写上“骆驼洞”;在沙漠中画上很多很多脚印等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3《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 (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附小故事:万绿丛中一点红
宋朝的徽宗皇帝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有一次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请应试的画家作画。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一幅画: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画要重审题,作文也一样。
画画要体现“万绿丛中一点红”,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的这一点“红”就是中心。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4《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合作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启发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挖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先要学生为“深山藏古寺”诗句选择一幅最适合的图画,并让学生品评画妙在何处,想象当自己是当时的画师又会怎样画?然后请学生说说收集的有关创新的故事。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依据教学提示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